即會發生「骨肌減少型肥胖」;而脂肪細胞會刺激某些細胞激素減少代謝, 還會分泌發炎因子,刺激骨骼肌分解,加速肌少症病程。 有研究統計顯示,年輕時患有代謝症候群,老年罹患骨肌減少症候群的風險比常人增加2至3倍。 此外近期研究更顯示,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具有共同致病機制, 如肌肉分泌的蛋白質荷爾蒙可控調成骨細胞分化,而雌激素減少也會導致骨骼與肌肉質量下降; 肌肉減少合併骨質降低或疏鬆,會提高跌倒或骨折風險。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,中廣身材的肥胖者意味著體內脂肪多、肌肉少, 肌少症患者常併有骨質疏鬆症,平衡感較差,國外研究顯示肌少症長者臥床住院時間比一般長輩長, 復原狀況也較差,傷口不易癒合,也增加院內感染風險。 要避免骨肌減少症候群,可別等到老年才開始預防。黃駿豐建議,40歲後發現罹患代謝症候群, 就要格外重視運動與營養,並注意自己是否活動力不如大前,可能代表骨質或肌肉質量下降,得提高警覺。 黃國晉建議,各年齡層都應每周運動5次,每次30分鐘,銀髮長輩更要注意肌力與平衡訓練, 打太極拳、金雞獨立都是不錯選擇,肌力訓練最好在專業指導下進行;營養方面, 建議每餐都要吃足30公克的蛋白質,雞肉、魚肉或豆類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。 黃國晉也提醒,若是家中長輩從坐姿站起來的速度過慢、 走路步伐小或需要輔助、6公尺距離得花超過6秒才走完,就要小心是肌少症,建議就醫檢查評估。 |
|||
【出處:UDN元氣網】 作者/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/專題報導 |